一、培养目标
培养大专层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具有较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较强实践能力和较好的发展潜力,能够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胜任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的新型小学教育工作者。
二、培养模式
实施通识教育和大类培养,以学科综合为基本取向,夯实学科专业基础,建构学生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教育教学活动需要的专业意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的提高性。
三、培养规格要求
本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基本素养、专业理念与情感、专业知识与能力以及实践体验。
(一)基本素养
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较强的法制观念。
2.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现代体育理念,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善于与他人相处,具有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全面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并具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传授语文知识的基本技能,有较开阔的知识视野和较敏锐的审美判断力。
4.具有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热爱生活,对人生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生命有较深的感悟力,对社会事务有清晰的判断和把握,宽容大度,且善于运用语言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专业理念与情感
1.热爱教育事业,热爱中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理想。
2.理解中小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各学科教师职业的性质、特点、艰苦和责任的重大;认同小学数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性和独特性。
3.具有正确的儿童、青少年发展观和教育观。
(三)专业知识掌握与职业能力
1.具备较为全面系统的学科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从事中小学各科教学与研究的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2.掌握中小学各科教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基本动态、较前沿成果和发展方向。懂得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心理学规律,并能自觉加以应用,具有一定的教育行政管理能力。
3.熟悉教育法规,具有良好的教师素养、过硬的教学能力和与时代相适应的教育理论,能熟练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熟悉教育教学活动的其它形式,能熟练组织相关的文化建设基本活动。
4.了解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熟练掌握、运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手段,及时获取各种新知识、新信息、新技能,增强适应社会各种能力。
5.能讲准确流利的普通话,在口语表达和各种不同文体写作中有较高的语言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书法基础、计算机操作与应用技能,具备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素质与工作能力。
6.关注前沿,关注生活,对本学科有敏锐的感知力,善于发现问题,具有研究一般性问题的思想方法、逻辑思维和写作能力。掌握资料收集、文献普查、社会调查等基本方法,有继续学习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原则
1.时代性和前瞻性
课程设置力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反映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的趋势,贴近国际教育改革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沿,体现新的教育理念。
2、基础性与专业性
课程设置力求体现高等专科教育的基础性,同时紧密缩合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初等教育专业的特征,力求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提高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综合性与学有专长
课程设置力求根据现代化科技发展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化的趋势,强化综合素质教育,加强文理渗透,注重科学素养,体现人文精神,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同时,根据初等教育的需要,综合性教育与单科性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文理兼通,学有专长,一专多能。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设置力求根据小学教师职前教育的要求,既科学地安排文化知识和教育理论课,又加强实践环节,注重教育实践和科学实验,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五、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主干课程:中国文学、现代汉语、高等数学、高等代数、英语口语、综合英语、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心理学、教育学、等。
(二)主要课程说明
1.通识教育课
着力于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旨在关注个体心灵成长和精神发展,促进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人际沟通与交往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素养、身心素质和艺术素质,实现学生夯实基础、沟通艺文理、增强能力、健全人格的目的,使学生形成均衡的知识结构,具有创新的素质。
2.专业教育课
着力于“专长人才”的培养,旨在使学生掌握从事学前语言教学工作和其它语言文字工作所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学有专长。
3.教师教育课
着力于“教师和学前教师能力”的培养,旨在使学生掌握较系统科学的教育理论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具有坚定的职业信念和高尚的职业道德。
4.教育实践课
着力于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实现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无缝接轨。